咨询服务热线:021-55123896、18001669323
    当前位置:成功案例
你来我往,一对母子的沙盘“拉锯战”

本文发表在2014121  新闻晨报

倾诉男主角:小未(化名),13岁,初一学生

倾诉女主角:小未妈妈,43岁,全职太太

心理咨询师 彭汇生

 

初一男生小未,不合时令地戴着一副大口罩,妈妈说他出门总戴口罩,担心空气不干净,不管有没有雾霾都这样。小未才13岁,个子已经蹿到一米八了,嘴唇边隐约有点小胡须,嗓音也有些变粗,但看上去身体略显单薄,脸色有些苍白,鼻子不太通气,时不时地擤鼻涕,妈妈说他有慢性鼻炎,看了很多医生,却总看不好。这次带他来,主要是近来一段时间又增加了睡不好觉的症状,早上三、四点钟就醒了,醒来就再睡不着了;另外,他对学习不感兴趣,精力集中不起来,脾气也变坏了,总是和妈妈“顶牛”,嫌妈妈烦,朝妈妈发脾气;可如果妈妈要走开,他又一遍遍地纠缠妈妈,不让妈妈离开一步,弄得她实在没有办法。

游戏中,母子的纠缠与争斗

当我单独跟小未谈话时,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擤鼻涕,什么话也不说。我问他:“为什么到这里来啊?”他说:“不知道,是妈妈叫我来的。”看样子,这个男孩对母亲有很强的依赖性。于是,我让孩子和妈妈一起来做沙盘游戏,他们欣然同意了。

按照双人沙盘的游戏规则,两个人轮流玩,每次只能完成一个动作,比如制作一个沙盘地形,或者摆放一只沙具,如果后面的人对前面那个人的做法不满意,可以更改调整,比如修改地形或者调换沙具的位置、朝向,但不能拿走对方放置的沙具。两人之间不能用语言讨论沟通,只能用摆放的沙具表达各自的意图。母子两人对沙盘游戏倒是充满兴趣,但玩着玩着,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就显现出来了。我特别关注到以下几个游戏情节——



 图一

 


图二

妈妈制作了一大一小两个“湖”,用一条“S”形弯曲的“小河”连接起来,蓝色的“水”与黄色的“岸”界线清晰分明;轮到小未玩了,他故意把沙子混在湖水里,还用嘴将沙子吹进小河,弄得湖水“水质不清”(见图一)。妈妈的脸上露出不悦。

妈妈拿了一只小风车(A),放在沙盘的一角;儿子接着拿了一只大风车(B),贴近地挡在小风车的前面(见图一、图二),妈妈皱起眉头。

妈妈拿了一座小房子(A),摆在河边的沙丘上;儿子立即取下一个大大的塑料城堡(B),把妈妈的小房子紧紧地包围在里面,以至于小房子被埋没在城堡里(见图一)。妈妈用责怪的眼光看了儿子一眼,儿子用得意的眼神回敬她。

妈妈想了想,拿了一座小石桥(A)架在小河上。儿子接着选了一座石质拱桥(B),如危卵般地架在城堡的尖顶上,几次放不稳掉下来,但他还是固执地反复尝试,最后终于侥幸地摆上去了(见图二)。此时妈妈的表情是疑惑和诧异。

妈妈犹豫片刻,拿了一座小庙(A)远远地放在沙盘的一个角落;儿子想了想,取下一丛水草(B)倒扣在湖里,把原来就不大的湖面整个铺满了;妈妈面露怒容,动手取出水草,儿子又执拗地放回。两人你放我拿反复多次,妈妈终究拗不过儿子,气馁地停止拿走水草。

妈妈取下一座简陋的石质茅屋(A),摆在沙盘的另一角落,显出一副无奈的表情;儿子见状,似乎想不出纠缠的方法,便取下一座涂金的石质宝塔,压在倒扣的水草上。水草很软,而宝塔沉重,根本立不住,放上就倒,可他就是不肯罢休;妈妈显然愤怒了,要把宝塔移开,但儿子不依不饶,非要把宝塔立在水草上不可。两人又开始了“拉锯战”,你来我往,两个人的嘴唇都紧咬着,眼睛狠狠地瞪着对方,各不相让。

这时妈妈突然赌气地宣布退出游戏,以示抗议,游戏陷入僵局。

这时,站在水草上的宝塔轰然倒塌,歪倒在沙盘里(图二)。儿子沮丧,妈妈脸上浮现出一丝幸灾乐祸。

[心灵对话]

我总被人误解,心里孤独又难过

妈妈:在我的眼里,儿子从小是一个很柔弱、很听话的孩子,他身体不好,有很多病,完全依赖我的照顾。我经常要提醒他注意这个、注意那个,有时还要包办他的一些事情。那时他很顺从,从来不和我发生分歧,更不会起冲突。可就是近半年多来,他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,莫名其妙地不开心,脾气越来越大。我一说话他就嫌烦,有时我还没有张嘴他就打断。但我真的不管他了,他又缠着我。

彭:你有没有自己的工作呢?

妈妈:以前我有自己的事业和交际圈子,自从生了孩子,就辞职在家当了全职太太。当初我们结婚的时候,是准备“丁克”的,后来我意外怀孕,他不想要这个孩子,可我一定要生下这个孩子来,他也就不再坚持了。儿子出生后,我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注在他身上,他对我的依赖也与日俱增。上小学时,老师就提醒我,要儿子多和父亲在一起。但是他爸爸跟儿子的关系比较疏远,特别是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做事能力差的时候。他回到家要么上上网、看看电视,要么打电话谈生意,就是不愿意跟孩子在一起。他脾气不好,发起脾气来暴跳如雷,却不许孩子哭,孩子很怕他。我也有些怕他,我们之间缺乏深度的沟通,孩子跟他更没什么心与心的交流。

坐在我面前的小未,低着头不讲话,看得出在现实中他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。通过一番引导,小未终于说出了心里话。

小未:从小我的身体就不太好,有时会头晕,还晕倒过两次,老师就禁止我上体育课。其实我很喜欢打篮球,可是同学们都不敢和我玩,怕碰撞了我,引起我的病发作,所以我只好一个人在操场边上溜达,心里很孤独。其他班级里也有两个和我一样的同学,我就和他们两个人成了朋友,可能是同病相怜吧。我们不在一个班级,在操场上经常找不到他们,我就很失落。那次上体育课,我一个人闲得无聊,心想如果妈妈在身边陪陪我该多好啊!我就用手机一遍一遍打电话给妈妈,让她赶快送一本我喜欢看的小说到学校里来。可是妈妈说她有事没时间送,我很生气,回到家就朝她发了一顿脾气。

在学校里,同学们都不愿意跟我玩,他们说我是“怪人”,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心里的想法。一次上课,我对讲课的内容不感兴趣,就低着头想别的事情。老师以为我饿了,知道我的身体不好,怕我晕倒,就问同学们有没有带巧克力,分一块给我吃。有个同学给了我一块巧克力,其实我不喜欢吃巧克力,但我不敢说,就偷偷地用手把巧克力搓碎撒到地上,以为别人看不见。没想到还是被同学发现了,告诉了老师,老师很生气,说我不懂感恩和珍惜,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,我很委屈。从那次以后,我就喜欢揉搓小东西,像牙签、橡皮、纸片什么的,把它们搓得粉碎,才觉得心里痛快一些。

妈妈为了培养我的感恩之心,暑假时带我参加了一个感恩夏令营。一次,同学们围起一个圆圈坐在地上听导师讲课。我身边的一个同学感冒了,身上发冷,空调的冷风正好吹着他,他又不敢说出来。我就主动站起来把空调的叶片调高一些,导师以为是我自说自话乱动电器,就批评我自私不懂事,没有礼貌,不懂得怎样与人相处。我又一次被人误解,心里很难过。

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睡不好觉,整天无精打采,上课不能集中精力,回家完不成作业,又担心睡不好觉会不会精神错乱。越害怕身体就越不舒服,总感到鼻子不通气,好像空气里都是脏东西堵住了鼻孔,出门就戴上口罩,回到房间里就不停地擤鼻涕,心里总是很急很烦的感觉。

这一年我的个子长得很快,可是妈妈还把我当小孩子,什么事她都要管,其实她并不理解我的想法。但即使这样,妈妈还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爱我的人。我像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,因为爸爸不爱我,在他看来我是一个多余的人。我从小就怕他,他平时不怎么和我说话。记得小时候他还打过我,他生气起来脸涨得通红,眼睛好像要瞪出来,样子很可怕。我很想和别的孩子一样,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,可我说不出来,心里很压抑。难受极了的时候,就捏紧拳头,咬着牙,大吼几声,发泄一下情绪,会感到痛快一些。

[解码]

对母亲的攻击也针对父亲

双人或多人沙盘游戏,参与者之间通常具有家庭或社会关系,比如母(父)子关系、夫妻关系、同事关系、团队合作关系等。通过多人沙盘游戏的观察,不仅可以了解参与者各自的心理状态,更重要的还能从中探寻到参与者之间的 “关系”:他们之间是疏离、独立、引领、操控的关系?还是合作、配合、辅助、屈从的关系?抑或是对立与依附、排斥与纠缠兼而有之的关系?沙盘犹如一个小舞台,各种微妙的人际关系都将栩栩如生地在上面展现出来。

这一对母子在沙盘游戏过程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,整个游戏的气氛充斥着强烈的情绪张力。开始,母亲理想化地营造了一个类似真实场景的 “郊外度假村”,还拿了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人放在花树下,说这是出国留学归来的儿子,倾注了对儿子的感情和期待。

可儿子似乎完全不理解母亲的心意,不仅没有合作性、建设性的态度,反而故意对立、排斥和纠缠,暴露出一种主动攻击的报复心理。他用大风车挡在妈妈的小风车前面,致使小风车的功能被压制,成为一个多余的东西。他用高大的城堡紧紧包围妈妈的小房子;他让拱桥站在城堡的塔尖上;让宝塔坐落在水草上。这些有违常理的颠覆性举动,实在令人费解。母亲极力矫正儿子的“异常思维”,一遍又一遍移动儿子摆放的沙具,但儿子并不买账,坚决抗拒母亲的干涉,变本加厉地“逆反”到底。

然而,当我听到小未的自述后,他的遭遇,让我顿生怜惜之情。这个表面内向病弱的男孩,内心蕴藏着多么激烈而复杂的情感能量!这股长期被压抑的负面精神能量,在青春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,外化为以强迫思维为特征的焦虑情绪,以及莫名其妙的躯体障碍。

我理解了为什么小未在沙盘游戏中对母亲的纠缠和攻击,实际上他针对的不仅是母亲,还有父亲。孩子的潜意识渴望得到父母的爱,渴望在家庭中维系天然的亲密关系。因为这样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引发了他强烈的怨恨和报复心理,可在现实中又无法表达出来,也无法付诸行动,于是就呈现在沙盘这个潜意识小舞台中。小未在沙盘游戏中那些有违常理的举动,犹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天翻地覆,正是他愤怒情绪的宣泄。沙盘游戏的过程,也是当事人心理疗愈的过程,小未在做过一次沙盘游戏之后,睡眠竟然改善了许多!

但遗憾的是,尽管我三番五次地通过孩子的妈妈转达我的约请,希望孩子的父亲参与家庭治疗,但是一直也没有见到父亲的面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馨之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  021-55123896

Copyright 2012 上海馨之生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公司电话:021-55123896
公司地址:上海市杨浦区政立路1588弄5号101室 邮编:200434
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沪ICP备12040211号-1 工信部网站